• 134957682/2023-362817
  • 绥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2023-2025年)的实施意见
  • 绥政办发〔2023〕24号
  • 2023-08-31

绥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2023-2025年)的实施意见

日期:2023-08-31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我省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为核心,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优化结构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促进融合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府支持。把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政府服务,加大扶持力度。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提质增效。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注重构建绿色加工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引导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降成本、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坚持科技支撑,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和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能和第一竞争力,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生物、数字等技术赋能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把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作为根本路径,促进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原料供应、加工转化、现代物流、市场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700亿元,比2022年增加170亿元以上。其中: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572亿元,增长8%以上;2024年达到624亿元,增长9%以上;2025年达到700亿元,增长12%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超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保持快速增长,力争超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

以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5大加工产业为重点,科学谋划加工布局、重点方向、发展目标,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增长。

(一)玉米加工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肇东市、青冈县、北林区、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伦市、明水县等重点区域,做强玉米精深加工,建设玉米加工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鼓励青冈龙凤、京粮,绥化经开区昊天等企业打牢发酵产业原料基础,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扩产增容。支持肇东星湖科技、北林象屿、绥化经开区新和成等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重点向有机酸、多元醇、腺嘌呤、肌苷酸、多种维生素等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升级。支持现有玉米生物发酵企业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催化裂变项目,向功能低聚糖、微生态制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衍生品产业链、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玉米生物发酵中心。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玉米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比2022年增长16.6%,年均增长5.3%。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局、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二)水稻加工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庆安县、北林区、海伦市、绥棱县等重点区域,做强水稻精深加工,建设绿色(有机)水稻加工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支持北林嘉香米业、庆安东禾金谷、海伦金利米业、庆安博林鑫米业等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及生产线更新换代,实现脱壳、谷糙分离、色选、拋光到装袋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针对消费新需求发展趋势,开发胚芽米、有机米、功能米、米糠系列休闲食品、精炼米糠油等新产品,不断延伸稻米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域内大米加工企业战略重组。发挥大米协会整合作用,组建企业集团,打造米业产业航母。积极开拓域外市场,叫响庆安大米、绥棱大米、海伦大米等地理标识和“黑土嘉禾”“稻香村”“稻米香”等品牌。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稻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比2022年增长10.86%,年均增长3.5%。

〔牵头单位:市粮食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三)大豆加工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海伦市、北林区、绥棱县、明水县、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做强大豆精深加工,建设大豆加工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鼓励北林龙王,绥化经开区维维、冰泉,海伦龙海、中强等豆粉生产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研发多功能豆粉,提升豆粉产品品质,提产扩能。重点打造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健康豆奶品牌企业,提升我市豆粉在全国市场份额。积极推动沃尔今工贸、冬雪生物、鸿润粮油、弘茂农业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提高工业化、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大豆油等终端产品产量。培育开发(半)活性蛋白粉、水解蛋白粉、大豆蛋白肽、功能性蛋白粉、浓缩蛋白、磷脂、皂苷、异黄酮、蛋白肽等高端大豆蛋白制品。重点跟踪引进禹王集团、云梦龙云、新程金锣、汤臣倍健和香驰控股等知名企业,利用非转基因低温蛋白食用豆粕,制造高品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医药等,推动大豆加工产业向高端发展,建设全国知名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加工基地。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大豆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5亿元,比2022年增长21.4%,年均增长6.7%。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四)肉类加工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肇东市、青冈县、望奎县、兰西县等重点区域,做强肉类精深加工,建设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支持望奎双汇、锦城等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升产品品质、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尽快促成鼎鲜食品与肇东宝迪合作,启动原有生产线恢复生产。推动青冈长林、兰西北旺食品、安达龙大等3户企业满负荷生产。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抢占产业制高点,开发高低温肉制品、发酵肉制品、肉干制品、西式肉制品和特色休闲肉制品。支持肇东大庄园对标美国SYSCO,做中国优质牛羊肉供应链领军者,加快与知名中式、西式快餐企业达成合作,开发汉堡肉饼、肉排、肉条等迎合餐饮行业快捷方便消费需求的个性化预制肉制品。加快肇东大庄园亚洲第一条冰鲜精深加工及二次熟化动物优质蛋白数字化加工系统、中央厨房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步伐,打造北方重要的牛羊肉加工基地。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肉制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5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4.1%。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五)乳品加工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肇东市、安达市、青冈县等重点区域,做强乳品精深加工,建设乳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鼓励现有大型乳制品企业在我市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新增市场份额。支持肇东伊利、安达贝因美、绥化经开区贝特佳等乳品企业持续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数字车间”向“数字工厂”升级。持续跟踪蒙牛、光明、优然牧业、新希望乳业等企业,谋划在我市布局建设新项目。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我市“寒地黑土”资源,生产开发绿色、有机、天然乳品。支持肇东伊利在已有安慕希、学生奶、炭烧奶基础上,创新研发新产品。推动鞍达乳业等企业开展奶酪加工技术攻关,研发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奶酪产品,跟踪百跃羊乳集团、和氏乳业集团等企业建设养殖和羊奶加工项目。实现乳品生产加工安全性、多样性、时尚性升级,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需求。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比2022年增长9.3%,年均增长3.1%。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三、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

立足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着眼地域特色和优势产区,积极发展鲜食玉米、蔬菜、中药材、冷水鱼、预制菜、鹅、汉麻等7个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培育新增长点。

(一)鲜食玉米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海伦市、青冈县、绥化经开区、肇东市、兰西县、绥棱县等重点区域,建设鲜食玉米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围绕建设全国鲜食玉米种植第一市,建立统一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做强产品质量,建成“中国鲜食玉米核心基地”。招引头部企业,大上加工、储藏、冷链物流等项目,提高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真空包装、罐头食品、玉米浆包、方便食品等产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强“绥化鲜食玉米”品牌打造,扩大地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品牌价值。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鲜食玉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3亿元,比2022年增长20%,年均增长6.3%。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粮食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二)蔬菜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兰西县、明水县、青冈县、望奎县、海伦市等重点区域,建设蔬菜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提升“寒地黑土•绥化菜”综合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蔬菜产销生产基地。放大绥化寒地黑土、富硒、绿色优势,重点围绕白菜、豆角、青椒、圆葱、毛葱、甘蓝、山野菜、香瓜、樱桃等果蔬产品,开发速冻、干菜、腌制酱菜、预制菜及休闲功能食品等高端精品加工,满足消费者绿色健康需求。推进兰西百亿级国家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创建,加快建成哈北最大的蔬菜水果生鲜交易中心。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蔬菜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亿元,比2022年增长15.8%,年均增长5.1%。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三)中药材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肇东市、庆安县、望奎县、海伦市等重点区域,建设中药材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依托丰富中药材资源,开展具有高附加值的药材品种,以及道地药的林下种植、仿生种植、有机种植,扩大黄芪、五味子、刺五加、人参种植面积,建设全省优质药源基地。支持规模较大的望奎雪灵峰、海伦野泰食品、庆安鑫乐泰农林科技等企业,开发人参、刺五加、板蓝根、蒲公英等新产品。扶持肇东福和制药,庆安中桂、澳利达等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精深加工企业,加大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开发力度。加强药食同源类食材、中药属性国家新食品原料研究和开发利用,推动中药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比2022年增长25%,年均增长7.7%。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四)冷水鱼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北林区、海伦市、肇东市、望奎县、庆安县等重点区域,建设冷水鱼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加大名特优和冷水鱼养殖比重,大力发展“南鱼北养”,积极构建水产苗种产业带,大力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样板。水产品产量保持全省第一位置。积极引进冷水鱼加工项目,发展预制菜、特色风味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与餐饮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渔业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比2022年增长10.8%,年均增长3.5%。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五)预制菜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肇东市、青冈县、兰西县、海伦市、北林区等重点区域,建设预制菜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积极推进肇东市农产品供应链暨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引进现代化净菜加工设备,提升净菜加工,熟食加工生产能力。推进榆林镇筋饼产业园项目,发展集旅游、休闲、参观、筋饼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动预制菜等配套产业全面升级。鼓励肉类加工、蔬菜加工等企业设备投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积极发展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即烹、即热、即食、即配类预制菜产品,聚力打造“寒地黑土•绥化菜系”预制菜产业。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预制菜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比2022年增长72.4%,年均增长20%。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粮食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六)鹅产业。

1.区域布局。围绕安达市、青冈县、望奎县、海伦市、明水县、绥棱县等重点区域,建设鹅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推广“公司+基地+养殖户”绿色大鹅订单养殖模式。支持望奎众鑫达、青冈宏熙等现有鹅加工企业改进生产线,扩大大鹅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引进鹅熟食加工项目和鹅分割品、生鲜料理品等规模化加工项目。瞄准河北大鹅集团、浙江萧山柳桥集团等企业,引进鹅绒、羽绒服、羽绒寝具等项目,做大做强大鹅产业链条。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22年增长10%,年均增长3.3%。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七)汉麻产业。

1.区域布局。以青冈县为核心,建设汉麻加工产业集群。

2.重点方向。利用青冈康源、绥化经开区好瑞斯等企业优质良种培育基础,扩大种植面积,建强原料基地。依托全球最大的汉麻纺纱企业金达麻业,引带上下游关联企业,深耕国内外汉麻纱市场,保持汉麻纱占全国65%以上市场份额,打造全省最大的优质汉麻纺织加工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汉麻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比2022年增长18.3%,年均增长5.8%。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经合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四、重点行动

围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聚焦育龙头、提品质、强科技、创品牌、扩产能、建标准,集中开展八项行动。

(一)精深加工企业培育行动。做大现有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已有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整合扩张、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培育精深加工领军企业。扩大精深加工企业群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引进大型加工企业。积极培育一大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增加企业数量。发挥优势加工企业作用,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头部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企业引领行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活力。到2025年,50亿元-100亿元企业达到2户。〔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二)绿色食品加工提升行动。扩大绿色食品加工规模,利用绿色有机、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等资源优势,加速发展大豆、冷鲜肉、冷水鱼、预制菜等绿色食品,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高绿色食品加工质效,在生态环境好、获证产品多、产业规模大的地区,依托大型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加工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巩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优势。保障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严格落实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风险预警与质量安全管控,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监管机制,提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三)科技创新升级行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革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提升食品加工企业现代化水平,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智能工厂,推动食品工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健全科研转化机制,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四)优质品牌打造行动。更新理念培育品牌,强化“产出来、加出来、管出来、树出来、讲出来”品牌培育思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观念,支持企业提升品牌培育创建能力,不断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突出优势创建品牌,积极释放地域产品、品质等独有优势,围绕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物美、实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以“黑土优品”培育推广为抓手,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加工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宣传叫响品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平台和营销平台等,加速品牌影响和销售能力全面升级。结合区域品牌创建,开展品牌展销、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放大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五)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行动。拓展加工园区功能,加强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分工,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冷链物流等服务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实现“一园多能、一区多业”,提高园区承载、服务能力。引导加工产能集聚,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产业强镇重点项目结合,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园区全产业链发展,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构建“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上下游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格局,形成集聚效应。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六)市场营销推广行动。密切产销对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优价为目标,针对细分市场开发适销产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传统营销和现代营销相融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健全营销体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专柜、专营店,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直营或加盟网点,积极融入连锁超市等专业营销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培育营销团队,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企业家营销意识,提高营销队伍素质,培育一大批懂市场、善营销的专业团队,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七)招商引资提升行动。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围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招商,持续延链补链强链聚链。瞄准重点地区招商,吸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和港澳台、日韩区域投资。突出头部企业招商,重点对接引入优秀企业投资。用好大型展洽平台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强化项目建设全周期全环节保障手段,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政府指导、招商部门操作、运营机构服务、园区承载的招商运作体系。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领域招商实际利用内外资累计达到20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市经合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八)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健全标准体系,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完善对标国际、接轨全国、符合省情的农产品加工标准。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生产主体制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标准执行,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引导企业使用先进标准。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认证,提升全程质量控制能力。〔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粮食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绥化经开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位置,定期研究、部署、落实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市政府建立绥化市“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要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落实机构,强化统筹协调。

(二)健全落实机制。按照领导责任、工作推进、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四个体系”,强化推动落实。市县两级建立《推进清单》,对工作任务逐条逐项分解,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推进措施和时限要求,压实落靠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实化举措,打好全省“擂台赛”

(三)加大政策支持。省级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在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规模、推进重点产业发展、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等方面给予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要抢抓机遇,做好政策衔接,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支持政策,统筹相关资金,为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有力支撑。

(四)创新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继续加大“建租贷”融资模式复制推广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鼓励探索推进“风险基金补偿”模式,解决小微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政银担”模式,提高企业贷款获得率。设立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五)强化人才保障。深入落实省“人才振兴60条”和绥化引才“金十条”政策,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产品加工业领军人才、生产能手和技术人才。组织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定向培养农产品加工职业技能人才,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绥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31日 

相关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